查看原文
其他

蹭热点的代价是失去科研深度!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聊点学术 Author Mark


看到这个标题,很多人估计想说:你这是暴论!


然而,事实就是如此。


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国内生物、医学科研界存在一个现象:什么火了,就研究什么;什么方式发文章短平快,就赶紧上马开始干


蹭热点灌水是中国科研的泡沫这样的例子随便就能举出一大把。


多年前,蛋白组学、基因组学火了。



很多人便立即着手将研究内容往组学上靠。无论研究什么,你没点组学内容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科研的。


于是,大家在检索文献时,会发现组学相关的研究论文集中出现在那几年内,井喷式发表。


之后组学研究又几乎销声匿迹。为啥?不火了,还研究啥?最后大家研究出什么结果了吗?能拿来用的少之又少,科研经费倒是花了很多,要知道组学研究是很贵的。


接着,各种miRNA、circRNA等扑面而来。



很多人又开心了,学着高分论文搞过表达、搞敲除,一时套路化研究方法满世界飞,就连刚读研的硕士都知道。嗅觉灵敏的、速度快的团队就能发表高分文章,后来者就算使用相同的套路也顶多发个水刊,但还是前赴后继。可大家要知道,目前已发现的miRNA有几千种,那么单个的miRNA到底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,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。


近期大量早期发表的非编码RNA研究被爆出造假,非编码RNA成为重灾区,而国内研究者占多数。这局面很不好。


再后来,轮到meta分析。



不用细说,谁都知道这款神器。大多数课题组不是发表过meta分析,就是正在发表的路上。犹记得当年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场讲座中,BMJ编辑对中国研究者们能够一夜写出meta分析感到震惊。显然,这并不是褒奖。


meta分析本身属于二次研究,疯狂灌水的结果甚至导致已有的临床研究论文不够用了,但凡能够写的点子都被挖掘的干干净净。一个无人染指的好点子宣告你的meta分析已经成功了至少一半。这种为了meta而meta的文章真能为指南制定和临床诊疗提供决策吗?


太“内卷”了!


当前,meta分析的光环正在慢慢褪去,现状令人唏嘘。大家是否注意到自己已经很久没在公众号上看到meta分析的推文了?


因为医院、单位、大学不再承认meta分析论文作为评奖、职称评定、毕业的依据。那些早期通过灌水meta分析获奖、获职称、获名头的人已经悄然离开,前往下一个高地。(我走后管它洪水滔天)


生信分析来了。



前段时间,本科生发表14篇SCI的新闻还记得吗?无需赘言,各位看图 ↓。



这不仅是个例。


还有很多其它的,例如肠道菌群、自噬等。

值得指出的是我个人并不反对关注这些热点,但是我完全反对无脑蹭热点。


蹭热度式的研究在短期看来名利双收,但长期看会极大地稀释自己的科研深度。上网搜您的文章,结果发现贵课题组十年内发表的论文囊括组学、meta、肠道菌群、自噬,这难道不尴尬吗?


蹭热度式的研究不仅影响个人,还会影响科研大环境。


青椒A踏踏实实钻研某领域内容,研究思路连贯,现实意义大,但实验周期长,指标多,短期甚至3-5年难以出成果。青椒B掌握成功密码(“机制难明,肠道菌群;思路不清,meta生信”),文章井喷。几年后荣升研究员,来到青椒A的研究所作讲座,滔滔不绝地进行经验交流


试问,青椒A内心感受如何?



蹭热点灌水就是中国科研的泡沫。在目前的评价体系和惯性下,完全挤出泡沫是不现实的。长期蹭热点的课题组只有不断贴近热点,才能通过信息差来保持自己处在“前列”,深耕自己的领域而不转向热点的课题组几乎被压制的活不下去。这似乎是个死循环。


实事求是,国外大多数课题组的研究深度远大于国内,为什么?因为很多团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执着于某领域,将其吃透。在世界平台上,只要你提这个领域内容,该团队就是权威。


不破不立。


如果有一天,国内科研同行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挥专长,连续研究,深度研究,将其做到世界前列甚至极致,而不是在各种热点之中无限徘徊、内卷。


那时,我们才是科研强国。


Ending




动动小手加星标,浏览文章不迷路!

关注菌菌🍄

每天轻轻松松学生物,幸福喜乐阖家欢~



往期推荐

神仙爱情慕了~从校园情侣到教授夫妇,成就生命科学领域的“科研传奇”

2021-03-01

陈薇院士揭秘:国内首个单针接种新冠疫苗效果如何?

2021-03-01

【收藏】一文读懂荧光定量PCR

2021-02-26

从「华山论剑」看科研内卷

2021-02-25

做完体外实验,却不知道体内实验方案如何设计怎么办?

2021-02-24



关注我们

点了“在看”的小哥哥小姐姐

永远帅气美丽可爱迷人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